商業(yè)新血液 K11是怎樣成為K11的?
2014年07月22日 13:59 5699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文學雜談
從宣傳開始
上海的人可能都還記得,K11初建的時候并沒有像一般商場宣傳那樣擺出“XX商城即將揭幕”的標語,而是利用巨型時尚人像墻代替以往的古板宣傳畫,同時在2012年3月到5月期間利用創(chuàng)藝活動進行前期宣傳,彰顯出標新立異的藝術氣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美術館搬到購物中心,這似乎給一片死氣沉沉的零售業(y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鄭志剛眼中,K11并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購物中心,在這里除了購物之外,人們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你能欣賞一場藝術展;你能學習烘焙;上一場陶藝課;偶遇樂隊演出……巴黎馬蒙丹·莫奈美術館館長第一眼見到K11時便用“當代空間”來形容它,這一描述正中鄭志剛的下懷。“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館,也都涉及零售,這是一個看問題的角度。就看你們怎么去看待它,你一定要把它當成百貨的話,我不可能影響你。”
從細節(jié)開始
浪費一些公共空間,更能創(chuàng)造體驗價值。
K11的地下三層作為藝術空間而非出租空間,一是為了增加消費客群,增加平臺效應,二是創(chuàng)造門票性經營收益。由于地下三層的層高低,改造的成本高,如果整體出租回報率并不高,而將其作為體驗式的展廳,反而規(guī)避了缺陷,又創(chuàng)造了價值。
其實上海K11作為一個改造項目,本身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馬蹄形的設計并不利于其做動線規(guī)劃,而三樓、四樓層高不足也為其在設計上增添了不小的麻煩。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三樓和四樓一些餐飲的招牌采用豎立的方式,其實并不是為了加強設計感,而是為了規(guī)避層高的缺陷。
這樣的細節(jié)還體現(xiàn)在K11的停車場。由于K11與地鐵連通,并沒有地下停車庫,而顧客往往需要繞到樓上停車。雖然會給顧客帶來少許的麻煩,但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停車場多少能讓人為之一振。這個彩色停車場的方案由K11的一名招商部的同事提出。在一次討論中,他提出為什么停車場只有黑、白、灰這幾種顏色呢?停車場為什么要給人沉悶的印象呢?如果改造成粉紅色、粉藍色這樣的色彩會不會讓停車也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其實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對于成本也沒有任何影響,關鍵是K11有沒有勇氣去打破這種傳?統(tǒng)。
K11的創(chuàng)意都來自年輕的團隊。“最精神分裂、最瘋的人才可以創(chuàng)造最新的東西。他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看人生、看世界、看社會。有藝術家的思維才能創(chuàng)造一些東西。不過有些人創(chuàng)意很厲害,但卻沒有執(zhí)行力,商業(yè)性或者可持續(xù)性方面跟社會是分離的。而我與社會是不脫離的,我很實在,我對商業(yè)和數(shù)字非常敏感。但是,如果只有數(shù)字又太無聊了。”鄭志剛說。
鄭志剛同鄭裕彤一樣,也有巡店的習慣。他會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包括材料還有所有流程。“有人會說太細,但是對我來說這是基本功,基本功做不好不可能走太遠,零售是這樣,做人也是這樣。”
滬港K11的異同
其實上海K11并不是首個K11,早在2009年香港就已經開了K11,這家才是全球首個購物藝術中心。由于上海跟香港的文化業(yè)態(tài)不一樣,上海K11并沒有照搬香港K11,而是開拓出屬于上海業(yè)態(tài)的K11。
文化異同
在文化方面,香港教育比較商業(yè)化,在文化藝術方面可能比較缺乏。而上海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意識是很早就開始的,所以K11理念對消費者來說并不陌生。
地段異同
香港K11所處的尖沙咀是很多不同文化的集中地,自從K11出現(xiàn)才慢慢融合了周邊的文化,變得國際化。而上海K11所處的淮海路本身也保存著老上海的文化,文化基礎比香港好,開發(fā)商也與政府一起打造屬于淮海路的文化。
概念異同
香港K11是K11首個項目,因為是一個試點所以從品牌組合到業(yè)態(tài)方面都是嘗試的階段。由于有了操作經驗,加之上海有更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上海K11能更完全地把K11理念表達出來,采用的藝術,人文元素更多。
業(yè)態(tài)異同
雖然上海K11可能會在經營上比香港K11成熟,但由于政策等種種因素,新引進的品牌數(shù)量上是香港占優(yōu)。上海K11有近20%的品牌入駐上海,而香港則是達到了65%。
總結:
藝術結合購物,開拓了商業(yè)的新業(yè)態(tài),但同時也因此有著更多的改進空間。目前K11的藝術展品還是在“展示”的階段,甚至有游客覺得上海K11地下層的藝術空間跟樓上的商業(yè)空間無法融入,有種脫離的感覺。一些展品的展出也沒有達到跟商場高度融合的程度,很多人會將其當成是拍照用的游樂場,而并沒有達到有效的推廣藝術的作用。
藝術,對于目前的中國來說可能還沒達到全民普及。K11向前邁出了第一步,但是要怎么邁出下一步,怎么樣走得好,對鄭志剛來說是未來的課題。
責任編輯:三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