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價過高新能源優(yōu)勝劣汰
2018年03月30日 10:46 17580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鈷 作者: 管學軍
盡管前兩個月新能源車銷量大漲,但市場仍有增長潛力。然而,補貼政策“門檻”已經提高,加之鈷金屬價格持續(xù)上揚帶動動力電池成本上升,雙重壓力之下,新能源汽車落后產能或逐漸被淘汰。
主力集團或將后程發(fā)力
“2018年1~2月新能源車產量增長雖然令人振奮,但主力廠家集團仍未發(fā)力。隨著中國品牌大集團發(fā)力,未來本土新能源車仍有巨大潛力。同時,政策推動下,合資品牌也會加速推動新能源車的產銷提升。”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撰文指出。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新能源車銷量實現開門紅,帶動動力電池需求出現爆發(fā)式增長。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1~2月新能源汽車生產8.9萬臺,同比增長178%。崔東樹按照汽車生產合格證數據測算后表示:“2018年2月新能源汽車上牌1.6萬臺,同比增幅為354%;電池裝機總電量約59萬度,增幅同樣為354%。”
新能源車呈現爆發(fā)式增長,中國品牌表現較強,洋品牌改善較小。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1~2月,乘用車總產量為371萬臺,新能源車產量為6.9萬臺,占比約為1.9%。其中,中國品牌新能源車約為6萬臺,表現較強;合資新能源車僅0.9萬臺,改善較小。
在國家大力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推動下,一汽、東風等主力廠家集團或將后程發(fā)力,今年新能源車市場值得期待。崔東樹分析指出:“總體看,前兩個月江淮、比亞迪、奇瑞、吉利等表現很強。雖然上汽、東風、一汽的新能源達標提升較快,但仍沒有準備充分。尤其是一汽和東風的新能源車產量占比不足1%, 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也幾乎為零。相信隨著各家新能源車產品逐步到位,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或大幅提升。”
上游“鈷”價過高 下游優(yōu)勝劣汰
一方面,國家政策“門檻”提高,技術落后的新能源車將得不到政府補貼。另一方面,三元動力電池成為主流,帶動鈷金屬需求持續(xù)走強。鈷價大幅上漲,相關企業(yè)面臨較大成本壓力。雙重壓力下,新能源市場優(yōu)勝劣汰在所難免。
一段時間以來,小眾金屬鈷(Cobalt)的價格大幅上漲。國際MB鈷價從2017年年初的14.7 美元/磅,飆升至2018年3月的40美元/磅附近,漲幅超過170%。
金屬鈷的價格飆漲,重要原因來自于電動車的火熱。國際上,汽車主要生產國紛紛表態(tài)加快電動化步伐。在國內,隨著補貼政策“門檻”不斷提高,電動車產業(yè)迫切需要提高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三元鋰電池的主流地位已經確立,而“鈷”又是三元鋰電池的必備原料,因此價格不斷上漲。乘聯會數據顯示,1~2月乘用車裝車總電量中,三元鋰電池占比達到76%,專用車的三元鋰電池占比達到93%。崔東樹指出:“三元鋰電池對鈷的需求拉動很大。按照三元鋰電池平均每度電用鈷0.23公斤測算,2017年全年鈷的用量達到1500噸。2018年1~2月份累計鈷的用量達到196噸??梢灶A見,2018年鈷依然處于比較緊張的局面。”
下游市場對鈷的需求旺盛,上游供給端也出現了問題,新礦業(yè)法的實施或進一步支撐鈷價上行。日前,全球最大的鈷生產國剛果(金)議會通過了新的采礦法草案,鈷被歸為戰(zhàn)略金屬而將被收取5%的專利稅。
電池專家指出,鈷是三元鋰電池的關鍵原料,目前還沒有可替代品,只能減少鈷的用量來降低生產成本。隨著電池技術升級,三元電池中鎳鈷錳配比量將降低,現在主流三元電池鎳鈷錳的配比是5:2:3,今后會逐漸提高鎳的比例、減少鈷的用量,比例達到6:2:2或8:1:1。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鈷的價格不會有太大降幅,相關企業(yè)依然面臨著較大的成本壓力。
新能源車制造成本上升,加之補貼政策“門檻”提高,技術落后的企業(yè)和產品將被加速淘汰。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存在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嚴重不足,優(yōu)勢企業(yè)和拳頭產品較少的問題。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1~2月,續(xù)駛里程在150~199公里之間的純電動乘用車銷量占比為73%,續(xù)駛里程在300~349公里之間的產品占比為16%。鈷金屬的價格持續(xù)上漲,增加了三元鋰電池的生產成本,電池企業(yè)將通過漲價方式向下游傳導成本上漲壓力。同時,今年的補貼政策對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的技術指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規(guī)定電池能量密度低于105Wh/kg不予補貼,這或將一大批落后產品“擋在門外”。因此,未來技術實力較弱的新能源車制造商在國家補貼下降,生產成本上漲的雙重壓力下,或將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
2018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充分體現了國家扶優(yōu)扶強,推動形成新能源產業(yè)優(yōu)勝劣汰市場機制的決心。在補貼政策“門檻”提高的情況下,鈷價持續(xù)上漲或將成為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升級的有力推手。
責任編輯: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