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fā)礦業(yè)”題詞見證者任湘的礦業(yè)情緣
2020年02月17日 9:21 3542次瀏覽 來源: 中國礦業(yè)報 分類: 地質礦業(yè)
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接見留蘇學生代表時,在留蘇學生任湘的筆記本上題寫了“開發(fā)礦業(yè)”四個大字,后來中國礦業(yè)聯合會將2月17日這一天正式確定為“全國礦業(yè)工作者日”。
在“全國礦業(yè)工作者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走近任湘,走近那段歷史,去探尋70年來礦業(yè)開發(fā)的感人故事。
將畢業(yè)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時光追溯到1948年8月,任湘與李鵬、鄒家華等21名青年人一起被組織派往蘇聯學習,蘇聯方面安排任湘到伊萬諾沃紡織學院學習。1949年夏秋,任湘又被臨時安排到莫斯科大學政治經濟系學習。后來,蔡暢去德國參加國際婦女代表大會途徑蘇聯,根據中國百廢待興、缺少人才的實際情況,建議任湘改學軍艦制造或者地質勘探。不久,任湘轉學到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現為俄羅斯國立地質勘探大學),學習找礦勘探專業(yè)。
1950年2月17日,新年伊始,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出席了中國駐蘇聯大使館舉辦的新年聯歡晚會,并會見了留學蘇聯的中國學生。在毛澤東與青年們談話過程中,有同志提出請毛主席給大家題詞留念,毛主席欣然應允。輪到任湘時, 毛主席了解到他是地質專業(yè)的學生后,略加思索,大筆一揮,寫下“開發(fā)礦業(yè)”四個字,自此“開發(fā)礦業(yè)”成了任湘的座右銘。
1952年,臨近畢業(yè),任湘由于疾病原因,未能在1953年初完成畢業(yè)論文答辯。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雖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由于不能返回蘇聯繼續(xù)學業(yè),于是任湘到地質部報到。
1953年,一批蘇聯教授專家到訪北京地質學院,他們大多來自任湘的母校,其中還有任湘留學蘇聯時的專業(yè)課老師、系主任。時任北京地質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型向地質部提出借用任湘一年,由任湘擔任這些教授的翻譯。
在礦床學老師拉爾欽科教授的建議下,任湘開始補寫畢業(yè)論文。任湘與拉爾欽科教授一道翻山越嶺,看了中國幾十個礦山,最終確定遼寧錦州楊家杖子鉬礦作為畢業(yè)論文的方向。為了完成畢業(yè)論文,任湘曾兩次深入楊家杖子鉬礦,花費3年多時間,用中俄兩種文字寫出了一本五萬余字的論文——《遼寧錦西楊家杖子矽卡巖型鉬礦特點及勘探方法》,并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人們都說,任湘是真的把畢業(yè)論文寫在了中國大地上。
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放射性分析室
任湘還是第一個組織成立稀有放射性礦產地質及地球物理系和指導稀有礦專業(yè)研究生的老師。
1953年初,任湘調任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學校成立礦產勘探教學研究室。自1957年開始,任湘擔任勘探教研室主任,同年被地質部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聘為地質部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評論員。當時,我國是第一次開設找礦勘探課程,任湘親自編寫教材并授課,開創(chuàng)了我國地質學的先河。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開始開展地質測量,我國1∶5萬的地質測量規(guī)程、規(guī)范的制定是任湘依照蘇聯的地質測量方法,金屬、非金屬礦床地質勘探學翻譯、套用的,幾十年來全國各地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北京市地質局成立,北京市開展了第一輪“鐵礦大會戰(zhàn)”。任湘和李成彥奉命組建密懷平勘探隊(簡稱“密云101地質隊”),任湘擔任黨委書記兼總工程師,李彥成任隊長。白手起家,又適逢三年困難時期,野外踏勘沒有車,主要靠雙腳。任湘半年內跑遍了密懷(密云-懷柔)地區(qū)的山山水水,對已發(fā)現的鐵礦進行了踏勘,主持和參與了20個礦產地的普查評價,圓滿完成了第一輪“鐵礦大會戰(zhàn)”。
1959年,北京地質學院成立“三系”,“三系”分為:放射性地質、放射性勘探(地球物理)、稀有元素地質、稀有元素礦物四個教研室,也是我國第一個稀有放射性系(稀有放射性礦產地質及地球物理勘探系),屬國家機密學科。任湘擔任“三系”黨總支書記兼系主任及稀有元素地質教研室主任,編寫完成了《稀有元素礦床及其勘查方法》等教材,并在任湘的帶領下,“三系”全體師生不到半年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放射性分析室。
勇挑重任苦戰(zhàn)白云鄂博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遇到嚴重困難,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停止一切技術援助,聶榮臻先后兩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寫報告,明確提出“兩彈一星”必須堅持“攻關”,并強調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成果為輔”的方針。這一遠見卓識的主張,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贊同和支持。
聶榮臻點名讓任湘帶隊去完成中蘇合作尚未完成的內蒙古白云鄂博基地項目。
當時包頭鋼鐵廠正在建設,但白云鄂博基地的稀有放射性元素情況尚未摸清,需要盡快先拿出勘查設計方案。
任湘接到任務后,直奔白云鄂博,到達后住在山腳下的礦山招待所里,每天踏勘跑線, 利用一個月時間編寫了《白云鄂博礦勘探設計方案》(包括投資預算),提交地質部,隨即轉呈聶榮臻審閱。該方案很快就得到聯合專家組的肯定,并受到聶榮臻元帥的贊賞。之后,聶榮臻親自任命任湘為總工程師,令其迅速組建中央直屬的“白云工程”隊。
也許是內蒙古冬天特別冷的緣故,任湘的肺結核復發(fā),不得不回北京治療,醫(yī)生建議切除病灶。任湘向醫(yī)生求情說:“我是個地質隊員,少不了在山區(qū)奔走,缺不得這塊肺,暫且饒過它吧,下次再犯,隨便你們切。”經過院方會診,同意嘗試對其采用保守治療。
任湘住院期間,白云鄂博地質勘探工作進展得并不順暢,105地質隊提出無論如何都要把任湘同志請回去,任湘再次回到白云鄂博。1966年,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105地質隊攻克了27種稀土元素礦物、15種鈮礦物及幾種放射性礦物的分析鑒定,稀土、鈮在礦石中的含量及其所占儲量比例的評價等諸多難關,對全部礦體結合開采現狀連同鐵礦一起重新圈定編圖,并重新計算了白云鄂博鐵礦儲量,撰寫完成了生產報告、科研報告、方法報告,這在全國勘探報告中是獨樹一幟的。同時,他們還提交了《內蒙古白云鄂博鐵礦稀土稀有元素綜合評價報告》及系列實物和數千份原始記錄、圖件,證實白云鄂博不僅是個大鐵礦,也是一座世界罕見的特大型稀土、鈮、釷礦床。
開啟北京地熱資源利用之門
1971年初,任湘回到北京,任北京市地質局革委會副主任、總工程師兼地礦處長。1972年1月24日,任湘任北京市地質局生產組組長,主管北京市地質局各項專業(yè)性工作。
當時,北京迫切需要尋找地熱資源。為搞清北京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和城內地熱資源分布情況,任湘帶隊對各區(qū)域進行了地球物理勘探。經過勘探,他們探明京城內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京東的隆起部位,這些區(qū)域地下熱水比較淺表,尤其是東城,下探七八百米就見效,而京西部,在斷裂帶以西,需要探到兩三千米才見熱水。
為了驗證勘探結論,他們從東城開始,幾個點同時鉆孔。第一眼井布置在北京市氧氣廠附近,鉆探到700多米深即報捷,水溫50多攝氏度。接著在天壇公園、北京火車站六站臺外、新橋飯店相繼打出熱水。至此,北京已圈出地熱異常面積30平方千米,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fā)現地熱田的首都。
1979年,任湘以中國新能源代表團副團長的身份出訪美國,是中美建交以來,派往美國考察的第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代表團,受到時任美國能源部長的老布什的接見。
1981年3月,任湘被任命為北京市地質局局長、黨組書記。1982年,任湘和北京地質局有關同志向市政府匯報情況,提交了《北京市地熱資源開發(fā)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報告》,建議成立專業(yè)管理機構,加強地熱資源的管理。當年,北京市編委同意成立該機構,北京市地熱資源勘查開發(fā)開始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軌道。
截至1982年,北京城區(qū)查明地熱田面積達100平方千米,在北京市地質局12年多的工作中,他深深愛上了地熱這個事業(y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多年里,任湘先后考察了華北、西北、西南、中南地區(qū)的地熱,創(chuàng)下了七進西藏、十下滇西的考察紀錄,領導并參加編寫《中國地熱》《滇西地熱資源開發(fā)利用方針》《中國2000年、2020年地熱發(fā)電戰(zhàn)略及規(guī)劃》《中國高溫地熱及其開發(fā)前景》等文獻,先后促使全國3000多眼地熱井得以開發(fā),建起70多處溫泉城,也因此被稱為“地熱之父”。
70年來,毛主席題詞的“開發(fā)礦業(yè)”四個大字融入了任湘的血脈,成為任湘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任湘的座右銘,指引著任湘一直行走在開發(fā)礦業(yè)、報效祖國的路上,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地質尖兵,也成為中國礦業(yè)發(fā)展的見證者。
責任編輯:張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m.fu-j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